长春城区哪儿最高?为啥二道原来叫二道河子?

长春 更新于:2025-04-17 11:02
  • 勇往直前89139906

    长春城区最高的地方是长春市南关区南湖大路附近,这里有一座名为“南湖大路桥”的桥梁,其桥面高度大约在60米左右,是长春城区内相对较高的地方。
    至于二道区原来叫二道河子的原因,这与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有关。二道河子原名“二道沟”,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条河流,这条河流在长春市城区内流过,是长春的母亲河——伊通河的一条支流。由于这条河流在城区内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河湾,因此得名“二道沟”。后来,随着长春市的发展,二道沟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城区的一部分,因此将“二道沟”更名为“二道河子”。
    此外,二道河子地区在历史上曾是长春市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,铁路、公路在此交汇,因此也成为了长春市的一个重要区域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二道河子地区逐渐发展成为长春市的一个行政区,即现在的二道区。

    举报
  • villebo

    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构造线,以东为隆起长春市区,以西为沉降区,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隆区之间。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,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。

    长春城区位于松辽平原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伊通河台地上。地势东高西低,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。其中,台地占70%、平原占30%。不同的地貌类型对城市建设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。

    二道区:因二道河子得名

    很多年以前,长春人习惯把伊通河称为头道河,而把今天二道区境内与伊通河平行的一条小河称为二道河子。在二道河子东侧有一个屯,因依河而建,故称二道河子屯,有人说二道区名是由此而来的。后来,河畔居民增多,河水渐渐干涸,二道河子逐渐消失了。

    二道区一带即为民间所说的“二道河子”的扩展,形成于沦陷时期。1934年,伪新京特别市在伊通河东岸设和顺区、东站区、东荣区等。和顺区这个名字也是由二道河子而来的,当年沿二道河子岸边有条街叫顺河街,后来顺河街慢慢叫成了河顺街,再后来就演变为和顺街,和顺区即因和顺街而得名。

    国民党统治时期,沿用和顺区的名称。1950年,和顺区改为第五区。1955年,因“和顺”二字带有殖民统治色彩,改称二道河子区。1995年更名二道区,沿用至今。

    举报
  • 用户90764097606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